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爱思考了?
前言
这篇文章其实也可以说为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难以深度思考了?”
作为一名准大二的在校大学生
我应是没有资格来谈这种事的
但是我依然会将我的想法阐述出来,尽管这看起来会有点自负
学习分组
我只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就难免需要去完成一些学校的作业
那么在大学里面,团体小组的作业是最常见的
所以我们通常会分成好几个小组
那么在分完组之后我们往往会面对第一个问题
谁是组长?
这个问题其实说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在确定组长的时候
每个组员都会将所有人与自己心中所谓的“标准”进行比对
直到我们遇到了一个能够比较符合该“标准”的一个人时我们便会进行确定所选定的人
最终组长便确定了下来,通常情况下,他往往是一名有先前经验,并且能够做好这份任务的人
组内事项
那么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我也自然而然的经历过此类事件,并且也做过项目组长
在我做组长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
组员往往不会去仔细地查阅相关资料
组员往往需要组长的催促才能完成任务
大部分的组员往往会因为不清楚项目所需的东西,而往往完成的任务质量都不尽人意
不知道有没有说中部分人啊,这里我就拿了我所看到的情况进行分享
那么我们就从这简简单单的三条内容我们不难发现
这不就是当代的“社畜”每天都要做的事吗?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已经开始经历我们未来所要天天经历的事
我的看法
首先,我对此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发现这是一种叫做 社会惰化 的现象
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那么对于这些现象我又有了一些思考,为什么组员会对自己的任务不上心呢?
不去专心,严谨的进行研究,查阅资料,而去百度无考究的主观的答案
在我看来,可能有以下几点
- 组员并不想做项目,来到该组只是为了完成作业
- 组员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完成这些任务
- 组员有可能是一时头脑发热,就加入了该组项目
- 组员可能是因为这个组有大腿可以抱,于是从主观上对任务的完成度就理所当然的不想去提高任务质量,即“反正有人帮我改”的思想
……
上方的几个点只是我一时半会想到的,不具有严谨性(都写博客了谁还在意严谨…
在思考上方的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我们是否在丧失着自主思考的能力?”
我们是否在丧失着自主思考的能力?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联想?说起来我也不知道
写到此,我不禁想到了上个世纪的中国
那时候的知识分子都在做些什么呢?
做氢弹,做原子弹
而对于这类具有军事意义的技术
我们在那时候并没有先前的案例进行参考
他们完完全全是通过自己一步步的试错与国外学者或文献的交流当中进行学习
最后,氢弹,原子弹都造出来了
那么写到这里,我开始思考过去的人们与现在的大学生
他们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很显然我们当下所拥有的的资源,是以往不及的
但是我们却缺少了他们的那一份探索未知的勇气
信息时代的大爆炸
在我们反观现在的社会,抖音,微博,Bilibili,微信公众号等大量的社交,娱乐软件都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在人们拥有了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之后,所需要的便是社交需求
很显然,这些软件,都是抓住了这一需求
使得我们逐渐的离不开这些软件
可是在大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之后
我们反而变得更加的“懒惰”了
要注意这里的“懒惰”我是打了双引号的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逐渐失去了如何去寻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跟上世纪不同的是,那时候的大学生在信息网络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书籍资料进行学习
而我们现在每天刷的抖音或Bilibili等,他们往往会推送一些娱乐信息给我们
我们不难发现
以前的我们是主动的去寻求答案
而现在的我们则是被动的去接受答案
以至于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比以往更久的时间去查阅关键信息
在我看来,有可能原因就是我们平时缺少一定的深度思考吧
我们会发现人变的更“懒”了
有的人会说,人的懒惰代表着科技会进步
这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道理所在
但是我们是去做改变社会的人,还是要去做被社会改变的人
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在每次我想偷懒的时候我往往会想一个问题
“十年后的我还有没有机会能像现在这样玩手机呢?”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